近日,邹平市台子镇长船村的张收禄老人溜达到村口便民服务站,问:“今天能办养老认证吧?”代办员宋子霞笑着回答:“能!几分钟就好!”老人边等边感慨:“以前得等孩子开车去镇上排队,现在抬脚就到!”
台子镇有43个村庄,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三分之一,60岁以上老人占了常住人口六成以上。“办事远、流程繁、沟通难”成了乡亲们心头的一道坎。3年来持续攀升的帮办代办业务量,折射出群众对政务服务“好办”的热切期盼。台子镇以党建为引领,以民意为指南针,创新打造“台满意”政务服务品牌,把方便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。
服务站建到村口:十五公里变一里
走进焕然一新的台子镇政务服务大厅,22个标准化工位整齐排列,自助终端与数字化设备高效运转,群众等候时间锐减三成。“综合受理”窗口日均受理量从个位数涨到两位数,智慧政务让“跑断腿”渐成往事。“以前排队等半天是常事,现在平均等候时间少了三成!”正在窗口办证的李大姐感慨,“一个窗口全搞定,不用楼上楼下跑断腿了。”
台子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涛指着帮办代办业务量统计表说:“办理需求年年涨,说明大家不光要‘能办’,更盼着‘好办’‘快办’‘家门口办’!”
不仅如此,台子镇聚焦“空心村”办事难的痛点,在“苏沙两长”“连七”片区建起了两个村级服务驿站,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服务末梢。养老认证、市场准入、民政救助等十项高频事务被梳理成“村级清单”,直接沉到村民家门口。如今,11个村的46项事务实现“足不出村”,六成常规事项在村内就能闭环办结。群众办事平均距离从令人望而却步的15公里,缩短至抬脚即到的1公里。
“不光是这两个片区,现在台子每个村都有一个便民服务站,由一个站长和一个帮办代办员组成,大小事务村民不出村就能办。”张涛补充道。
人暖心更暖:代办员成了“自家人”
在长船村便民服务站里忙前忙后的帮办代办员宋子霞,被老人们亲切地唤作“小霞”。她手机里存着村里几十位老人的信息,谁该办养老认证了,谁的低保手续快到期了,心里都有一本账。“干这活儿,光懂流程不够,得把老人当自家爹妈。”宋子霞一边帮一位大爷填写表格,一边对记者说,“很多老人不识字、不会用智能手机,眼神、耳朵也不好。我们得耐心听,大声说,一遍遍解释,帮他们弄好。这样咱心里才踏实!”宋子霞代表的是台子镇精心打造的“业务导师—骨干能手—村级代办”三级服务梯队中的坚实一环。这支174人的队伍里,青年占比超过四分之一,为乡村注入了服务活力。
“季度轮训+业务比武+资格认证”的组合拳,让这支政务服务队伍本领更强。2025年开展的18场专题培训覆盖超过两千人次,35项事务实现“一次提交、当场办结”,即办成功率从70%跃至98%,群众往返次数减少99.8%,养老认证等10个事项实现“零材料即办”。
满意背后:标准闭环守护民心温度
高效的根基在于规范。翻开《“滨周到·邹好办·台满意”实施方案》,5大类15项服务标准清晰明确。首问负责、限时办结、回访反馈——这套全流程闭环机制,加上对复杂事项的“一对一”跟踪,织就了牢固的服务保障网。
“在我们这儿,谁第一个接待你,谁就负责到底。”张涛介绍,“事情啥时候能办好,会明确告诉你。办完了,我们还会有专人打电话问问满不满意,有没有困难。这叫‘全流程闭环’。”对于复杂棘手的事项,则实行“一对一保姆式”跟踪服务。
2024年,群众高达99.8%,合规率100%,更保持了“零投诉”记录。
针对历史遗留的“硬骨头”,台子镇创新推行“周三半日工作法”和“满意180”机制,建立难点事项“梗阻点”台账。通过12次“手把手”教学和专项攻坚,28件积压问题得以解决,复杂事项办理时限持续压缩。
从“能办”到“好办”,再向“智办”跨越,台子镇的“台满意”品牌正成为驱动乡土新生的强劲引擎。未来,这里将持续深化“帮办代办”内涵,向场景化、个性化服务迭代,打造沿黄政务服务新标杆;同时,让高效的政务效能转化为吸引要素回流、激活乡村产业的澎湃动力。
通讯员 孙冲 魏静 王叶 报道
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